声音开关

语速

放大

缩小

鼠标样式

大字幕

重置

退出服务

首页 理论视野
首页 理论视野

增强政治自觉与使命担当 做好新兴领域党建工作

稿件来源:《中国社会工作报》8月18日3版 发布时间: 2025-08-18 17:37

  新兴领域因其组织形态新、人员流动快、思想观念多元等特点,党建工作存在“覆盖难、深入难、巩固难”等问题。必须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,发挥党建引领作用,同时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,系统构建适应新兴领域特点的党建工作体系,切实将党的政治优势、组织优势转化为新兴领域的治理效能和发展动能。

  近年来,新兴领域迅速发展,带来社会结构、产业形态和就业模式的巨大变化,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极具活力与挑战的重要场域。要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,洞察新兴领域发展规律和党建工作的内在规律,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,切实将党的政治优势、组织优势转化为新兴领域的治理效能和发展动能。

  深化政治引领筑牢新兴领域党建根基

  着力加强政治建设。将政治建设贯穿始终,通过规范组织生活、强化理论武装、开展主题实践等方式,引导新兴领域从业人员深刻领悟“两个确立”的决定性意义,切实增强“四个意识”、坚定“四个自信”、做到“两个维护”。创新组织设置模式。破除路径依赖,探索构建“区域化+功能化+网络化”的立体覆盖体系。在产业园区、商务楼宇、众创空间等物理集聚区深化区域性党组织建设;依托行业协会商会、产业链重点企业、平台型组织建立党组织;针对流动性强的新就业群体,灵活组建流动党员党支部,探索“一方隶属、多重管理”模式,推动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从“有形”向“有效”跃升,确保党的组织体系能够深度嵌入新兴领域的运行肌理。建强骨干队伍与阵地。坚持“选育管用”相结合,打造一支政治素质强、业务水平精、作风能力好、善做新兴领域群众工作的复合型党务骨干队伍。拓宽选任渠道,注重从企业管理层人员、业务骨干和先进典型人员中选拔党组织书记。探索社会化选聘、专业化培训、职业化发展路径,加强专职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。同步建好用好线上线下“双阵地”:线下依托党群服务中心、暖“新”驿站等提供实体化服务;线上运用智慧党建平台,实现党员教育管理、组织关系转接、意见征集反馈、服务资源对接的智能化便捷化,突破时空限制,提升党建活动的吸引力。

  聚焦精准服务凝聚新兴领域多方力量

  分类施策优化服务供给。对新经济组织,党建工作应突出“引领发展”,协助解决融资、人才、政策对接等难题,引导其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。对新社会组织,党建工作重在“规范管理”,促进其依法依规运作,提升专业服务能力,引导其在化解社会矛盾、提供公共服务中发挥积极作用。对新就业群体,党建工作关键在于“解决急难愁盼”,聚焦权益保障、技能提升、城市融入、社会保障等热点关切,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,建设暖“新”服务阵地,增强其归属感、获得感。整合资源增强服务合力。党委社会工作部门要有效发挥统筹协调能力,联动民政、人社、司法、工会、共青团、妇联等部门和群团组织力量,整合政策、资金、项目、人才等资源服务新兴领域。推动建立常态化沟通协商机制,形成党建引领下多方参与、协同治理的善治格局,畅通诉求表达与反馈渠道,及时响应解决痛点难点问题,以精准化、精细化的服务切实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。

  创新机制方法激发新兴领域党建内生动力

  压实责任链条。明确并压实行业主管部门抓党建的具体责任,将党建工作要求与行业规划、业务指导和政策制定全过程相结合。探索建立新兴领域党建工作联席会议机制,健全信息共享、问题会商、协同联动、考核评价等机制,形成党委统一领导、社会工作部门牵头协调、行业部门归口管理、属地兜底落实的责任闭环。创新方式载体。深化运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赋能党建工作,开发智能化管理服务平台,实现党员动态管理、学习资源智能推送、组织生活线上开展、需求问题实时收集、服务资源精准匹配。推广“党建+”模式,将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、业务发展、人才培养、社会责任履行深度融合,打造一批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党建工作品牌。深化分类提质。对新经济组织,着力巩固提升党建工作质效,推动党建工作要求写入公司章程,完善党组织参与决策机制;对新社会组织,着力提升党的组织和工作“两个覆盖”质效,重点解决“建而不强、有形无效”问题;对新就业群体,持续加强党建工作和服务管理一体化推进,深化关爱凝聚行动,拓展参与基层治理路径,让新就业群体更有归属感和获得感。(作者王松磊系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教授、硕士生导师)